2024年11月,山东省聊城市青少年夜校的年轻人学习制作青豆烤茄子。
“春节——中国人民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这个中华民族珍视的节日可以与世界共享,人们沉浸在欢乐之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现场视频显示,数十个国家的代表起立向中国代表团表示祝贺,有的用中文说“春节快乐”。按照中国传统习俗,中国代表团向他们赠送了装有祝福卡的红包。还露出了一个“彩蛋”,镜头固定在了双方的手上。红包上的图案让刘忠平眼前一亮:这是她根据佛山木版年画《第一秀才》经典图案创作的作品。
和她一样,很多年轻人在申请成功后,正在为第一个“非遗年”做准备。对于他们来说,春节有着悠久的历史,有口耳相传的民间神话,还有很多存在于祖先记忆中的习俗。它们是传统;围绕这个节日的所有乡愁、色彩、味道,都是他们年复一年的日常生活。他们还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多新的日常生活。
2024年7月,在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游客在“解友年画店”了解佛山木版年画。
拿着切肉刀,拿着扩音器,让世界了解中国春节
“领养了!”
让我们回顾一下中国春节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会议。当天现场,当有关春节的宣传片播放到第36秒时,一家老少都在门上贴出了“进球神”年画。短短两秒,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广东佛山,了解这里的人们如何庆祝新年。刘忠平为此感到自豪。图中的“门神”正是佛山木版年画的经典作品《持剑将军》。
事实上,佛山木版年画与春节申遗的对接已经开始。工作人员向刘忠平收集了一些资料和作品,随后派出纪录片导演拍摄她创作“诸神复活”和“解忧年画店”系列年画以及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公众开放日活动作为申请材料之一。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作为后期的补充信息,证明大家还在使用,依然有这个习俗。”
时至今日,中国许多地方仍保留着画贴年画的习俗,这是辞旧迎新、避灾辟邪、祈福吉祥的美好象征。年画分布广泛,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其中佛山木版年画始于宋元,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等地齐名。记者了解到,申遗成功当天的红包上还出现了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的年画。
近年来,1985年出生的佛山代表性传承人刘忠平“走遍天下”,带着自己的作品到各地推广年画,被称为“年画巾帼英雄”。她原本有一份待遇优厚的导游工作,但10年前,她被冯秉堂先生打动了,冯秉堂先生在冯氏百年木版年画店里静静作画。她24岁出家,慢慢接手了这幅有700年历史的年画。
2024年4月底,包括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在内的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将开业。刘忠平每周都会到博物馆参观,在“皆友年画店”介绍佛山木版年画,并带着身边的孩子们手拉手体验制作过程,将年画带入日常生活。
“我一次又一次地去办公室开放日,一句一句介绍年画,日复一日地做这些很小的事情。没想到有一天我会接到电话,说我要把我的创新实践作为我觉得坚持很有意义,谁知道刻刀会通向何方?”刘忠平表示,此次申报佛山木版年画,她的作品,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都是一个“金榜题”。标题”。
远在英国伦敦泰晤士河边,2024年12月上旬,春节成功申报世界遗产的消息被更多西方面孔知晓。
曹梦珠,江西女孩,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她正在度过攻读硕士学位前的间隔年,并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自己的留学日常生活。得知申遗成功的消息后,她向摄影师朋友借了一件红色的明朝汉服,带着扩音器、妈妈编织的中国结和春节文化宣传牌来到伦敦眼和大本钟,挤满了人。 “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都会在那里打卡。”
孩子们和她合影,叔叔在拍照时炫耀自己的红毛衣,商贩摆出经典的成龙姿势……越来越多的人上前,慢慢了解了生肖、日历、春天。节日。
一盘“四喜丸子”留住思乡之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在介绍中国春节时提到:“这个遗产项目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一种认同感和延续感。”
曹梦珠表示,春节成功申报世界遗产,对她和众多海外华人来说意义重大:“我们可以更加自信地对别人说,春节起源于中国。”在海外,曹梦珠每年都会和她的中国学生和朋友们一起过春节,“不管怎样,我们都会想组织起来,聚在一起,哪怕是在课堂上偷偷看春节联欢晚会,或者过个除夕夜。”半夜下课一起吃饭,过年的方式多种多样。”
这种文化认同感也是刘忠平的一个重要动力。 2017年春节期间,刘忠平到澳门演出,并带来了许多传统年画。一对父子连续三天出现在活动现场。她忍不住问道。对方告诉她,她的奶奶在电视上看到了这部作品,但她的腿脚有些困难,所以她让他们过来帮她看一下她记得的内容。门神.
“那张年画看似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但它一出现,就能唤醒一些集体记忆和共同情感。”在东南亚,刘忠平也有类似的经历。当地华人告诉她,他们的祖父母在年画之前就发过类似的东西。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无论刘忠平如何创新,他仍然坚持复制一些明清时期的作品。 “用不了一两个月就能搞定,搞完之后可能10年都赚不到钱。但我觉得作为代表性传承人,还是得花时间去重新创造这些。”经典的图案、图案和故事我再给你讲一遍。”
视觉可以承载记忆,嗅觉和味觉也可以。在山东聊城,一群年轻人在晚上“默默地努力”,迎接即将到来的除夕夜。
从两个月前开始,聊城青少年夜校就开始有美食了,年夜饭主题课程也开始了。 90后的小杨在班里解锁了各种菜品,尤其是糖醋肉菜品,从小吃到大菜一应俱全。他决定以后多和家人一起做年夜饭。下班放学后,年轻人在夜校学习制作萝卜丸子、酸辣汤、京酱肉丝、红烧肉等。对于他们来说,“切菜不容易”是大家学到的第一课。
这门课程的目的是让年轻人在年夜饭时向家人“伸出小手”。聊城市青少年夜校负责人、聊城市青少年文化宫院长杨晓介绍,今年年夜饭开设的烹饪烘焙课程,已有40多名青少年报名参加。
烹饪老师杜雪峰计划教他们16道热菜,其中糖醋鲤鱼、红烧肉、四喜丸子都是经典鲁菜。 “四喜丸子是我每年年夜饭必吃的,它的特点是色泽鲜红,口感软糯,味道鲜美,象征着幸福、富贵、长寿、生活快乐。”在他看来,菜肴是家乡的象征,有的地方流行白蟹肉狮子头,但鲁菜则讲究色、香、油。按照他的要求,四喜丸子从肉馅开始就非常讲究,必须“肥30%,瘦70%”,而且必须用力捶打。
制作四喜丸子的过程很繁琐,但杜雪峰鼓励同学们在烹饪中寻找乐趣,因为一家人一起吃饭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 “无论你在餐馆点的菜多贵,你都能找到。”感觉不像家。”
“我觉得春节美食承载着合家团圆的喜悦,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祈愿,承载着地域文化和传统习俗。这些美食是家人的情感纽带,承载着长辈对晚辈的关怀和期望,同时体现各地独特的风土人情,要传承好。”杜雪峰说。
杨晓告诉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聊城青少年夜校还开设新年主题课程,“引导青少年学习一两项技能或节目,可用于公司年会、朋友聚会等场合”。其他活动。”成人声乐、演讲朗诵、古琴、吉他、景泰蓝等课程均已订满。
很多年轻人都成为了王满天鱼灯的“鱼头”。
让青少年成为非遗“鱼头”
“近年来,年轻人越来越关注和喜爱传统文化,越来越多的青年志愿者投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这一点尤其令人欣慰。”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认为,传统民俗文化需要弘扬,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更好衔接。
刘忠平对佛山木版年画的创新是传统与现代的“连接”。她创作了《早睡早起》、《防秃头利器》等新年画;她还发现,年轻人青睐的“套色印章”能够很好地诠释木版年画的套色,于是她创作了“文财神”、“武财神”等形象布景。大量的彩色邮票吸引年轻人前来集邮打卡。
刘忠平坦言,这也是一种“试水”——制作木版年画非常费时费力。通过盖章,可以参考该图案是否受年轻人欢迎,然后决定是否制作成人图。现在“金榜题名”模式很受欢迎,她决定与佛山祖庙联合制作一套文创作品。
然而,创新也是有边界的。刘忠平认为,年画始终是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一定会创作出具有幸福、吉祥、喜庆意义的年画,不会强行与一些“碎片化”、“碎片化”的网络梗结合在一起。 “哀悼文化”。此外,年画有手工制作的,也有机器印刷的。出售时应清楚地标明这一点。 “科技在发展,我们不能坚守(传统工艺),但我们必须坚守我们该坚守的东西。”
在距佛山1100多公里的安徽省歙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也正在经历新旧的交替和碰撞。
2010年前后,已有600多年历史的王满田鱼灯因年轻人的记录而开始“出圈”。一名导演专业的新生回到歙县奶奶家过年。他听老人说起王满田村的“鱼灯笼”,就到村里拍摄了纪录片《不玩就不行》。如今,王满田鱼灯火遍网络,让很多人年年有“鱼”的愿望得到具体体现。
在王满田村,村民们仍然坚信“玩鱼灯”的民俗会给村子带来“吉祥”,“不玩是不可能的”。辛弃疾的《青玉案·元熙》也曾描写过“戏鱼灯”的热闹景象,“凤笛声,玉壶光,鱼龙舞”。整个晚上”。
不玩是不可能的,那么谁来玩呢?在这里,早年是有威望的中老年人做决定,而现在,年轻人成了“主导者”。每年大年初三后,当地六个鱼会,分设祠堂,选出一名15岁至28岁的年轻人作为“鱼长”,负责协会“玩鱼”的一切事务。鱼”,筹集资金,上山砍鱼。鱼灯是用竹子做的。离开大山的王满田人都被这种民俗所吸引。每到年末,它们总会回来变身成鲜艳的“鱼”,为鱼灯的传承做出贡献。
2000年后,王文泉曾三度担任“鱼头”。在村里,“鱼头”要在祠堂门口放鞭炮,张贴喜讯,宣布村里的重要事件。他从小就是“抱着鱼尾巴长大的”。即使错过了选择“鱼头”的机会,他还是要回到家乡致敬。 “打鱼”很忙。
刘忠平也在为传承佛山木版年画而努力。找到一个可以接手的人是最大的困难。为了寻找优秀人才,她在大学校园投入了大量精力,成为一名校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导师。好消息是,过去埋下的一些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子正在逐渐得到回报:一位小时候参加佛山木版年画课程的00后考入广州美术学院,并决定加入队伍去画画、摆摊。
2024年12月,曹梦竹在英国伦敦大本钟前推广中国春节文化。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将年俗融入生活“平凡的街道”
每年春节临近,广东佛山的“回春街”就摆满了临时摊位。百米长的街道、喜庆的中国红、充满历史气息的古老骑楼,让年轻人想起粤语歌曲《喜帖街》。他们称其为“佛山喜帖一条街”,并在社交媒体上发帖吸引流量。吸引前来打卡的人们表示,这里出售的新写的春联充满了墨纸香味,勾起了顾客的回忆。
对于春联的内容,年轻人也想要一些不一样的东西。网络上,“科研对联”成为新风尚。走进宿舍门口,你可能会看到“早起晚干做实验,熬夜熬夜写文章”等对联。北京大学医学科技楼更是推出了“医学科研特色春联征集”,要求医学系师生结合传统文化、新年期盼、日常科研、和医学精神。
在四川美术学院,饺子这一北方年夜饭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食,也迎来了“颠覆”。一年一度的包饺子比赛中,面团被揉成“千里江山图”,或者变身“财神爷”、“多肉植物”、“龙下海”等造型。 ”。
放下瓜子、糖橙,能提供情感价值的新年表情包,成为了年轻人的“电子年货”。 2021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袁波带领设计团队创作了一系列名为“年画说年”的表情包,将木版年画中的神灵形象矢量化图片并以波普风格动态表达,融入年轻人过年的社交场景。 。
年轻人正在重塑春节习俗。他们正在逐渐成为“春节主持人”,正在突破所有关于“如何过年”的想象。
春节旅游已逐渐成为一种“年俗”。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2024年春节假期,国内旅游人数4.74亿人次,全社会人员跨区域流动22.93亿人次。据媒体报道,“北上体验冰雪,南下体验民俗”是春节旅游市场的一大趋势。
在被“算法推荐一个月看长乐游神”后,90后的辛涛终于在2024年尝试了一次春节旅行,从浙江到福建看游神。他平日喜欢旅行,周末偶尔也会去“特种兵之旅”,但春节旅行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可以感受到不同地区的过年气氛。 “这不仅仅是新年的味道。众神在村里徘徊,献上香蜡,放满鞭炮。从五六岁的孩子到十几岁的中年人,他们接力游神,共同完成盛大的游行。大家都参与其中,感觉就像看到了传承一样!”
在有神队伍中,辛涛看到当地年轻人轮流搬运塔骨,完成整个有神接力,或手持香烛、燃放鞭炮,为有神提供后勤保障。 “我能感觉到他们对于参与和投资是非常高兴和认真的。”这段美好的经历让鑫涛决定在即将到来的春节期间继续旅行。这次,他打算去广东潮汕地区看莺歌和舞动。这个被称为“中国战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为人物,将由多达100多人同时表演。他相信“百闻不如一见”。 “令人震惊的一幕。
年关将至,春节将至。刘忠平必须在深夜加速她的切刀才能完成订单。白天,她忙于各种年画推广活动;王满田村的人们纷纷从全国各地回到家乡,品尝家乡的臭桂鱼。尝过鱼的味道后,人们会再次激活那条鱼,一条600多岁的“大鱼”;曹梦珠时隔5年终于有机会回家了,她想偷偷“飞”回来给家人一个惊喜;肖阳每周五晚上都会来到青少年夜校苦练剑法,花上一整天的时间这份菜谱“延续了祖辈世代相传的文化和珍贵情感”。
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将迎来焕然一新的新一年,与全世界分享“非物质文化遗产年”的喜悦。 (应受访者要求,肖阳、辛涛均为化名)(见习记者陈玉龙、记者江晓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hkingdee.net/html/tiyuwenda/13340.html